传真:
电话:
邮箱:
邮编:
地址:
津门名胜,能人如林,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,把这种稀松往常的街头小吃干得家喻户晓。这二位,一位胖黑宽厚,名叫杨七;一位细白精明,人称杨八。杨七杨八,恰似哥俩,其实却无亲无故,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算了。杨八本名杨巴,由于巴与八音同,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,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。不过要说他俩的合作,比如左右手,又非亲兄弟可比。杨七手工好,只管闷头制造;杨巴口才好,专管外场照顾。尽管里里外外只这两人,既是老板又是店员,闹得却比大生意还兴旺。
杨七的手工好,要害靠两手绝活。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,捏一撮芝麻撒在浮头,这样做香味只在外表,愈喝愈没味儿。杨七自有高着儿,他先盛半碗秫米面,撒上一次芝麻,再盛半碗秫米面,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。这样一向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。
他的另一手绝活是,芝麻不必整粒的,而是先用铁锅炒过,再拿擀面杖压碎。压碎了,里边的香味才干出来。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煳,不黄不香,太煳便苦;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,太粗费嚼,太细也就没嚼头了。这手活儿他人明知道也学不来,手工人的本领全在手上,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。
但是,手工再好,东西再好,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。三分活,七分说,生意人的功夫多半在嘴上。到了需求随俗应酬、得心应手、见风使舵、得心应手的时分,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。
那次,李鸿章来天津,当地的道台费尽心思,终究拿嘛样的吃喝才干把中堂大人哄得快乐?京城豪门,山珍海味不新鲜,新鲜的反倒是当地风味小吃,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:熬小鱼刺多,简单卡喉咙;炸麻花梆硬,弄不好硌牙。揣摩三天,难下决断,幸而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,嘛都吃过,便推荐出杨家茶汤,茶汤黏软甜美,好吃无险,众官员齐称好,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。
这日下晌,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,饶有兴味,满心欢喜,撒泡热尿,身爽腹空,要吃点心。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巴献上茶汤。今儿,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,头次里外全新,青裤青褂,白巾白袜,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洁净。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,然后同时退后五步,垂手而立,说是听候叮咛,实是请好请赏。
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,手指尖将碰碗边,目光一落碗中,眉头忽地一皱,面上顿起阴云,突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,碎瓷乱飞,茶汤泼了一地,还冒着热气儿。在场众官员吓蒙了,杨七和杨巴匆忙跪下,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。
当官的一个比一个模糊,这就透出杨巴的理解。他眨眨眼,立时猜到中堂大人曾经没喝过茶汤,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,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,要不哪会有这么大的火气?可这样,难题就来了假使说这是芝麻,不是脏东西,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坐井观天,没有才智吗?假使不加解说,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?说不说,都是要挨一顿臭揍,然后砸饭碗子。而眼下顶要紧的,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。大人说话,不能改口。有必要赶忙想辙,抢在前头说。
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,主见来了!只见他脑袋撞地,咚咚咚叩得山响,一边叫道:中堂大人息怒!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,惹恼了大人。大人不记小人过,饶了小人这次,往后必定改过自新!说完又是一阵响头。
李中堂这才理解,方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,是碎芝麻。理解往后便想,天津卫九河下梢,人道练达,生意场上,心灵嘴巧。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,竟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脏土,而三两句话,既叫自己理解,又给自己体面。
。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官员中心是绝没有的,所以对杨巴心生喜爱,便说:
不知者当无罪!尽管我不喜爱吃碎芝麻(他也顺坡下了),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,也该嘉奖!来人啊,赏银一百两!
这一来,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。茶汤不爱吃,反倒奖巨银,为嘛?傻啦?杨巴趴在地上,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,心里头却一览无余全理解。
自此,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。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作杨巴茶汤了。杨七反倒逐渐被沉没,无人知晓。杨巴对此毫不愧疚,由于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,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!